close

作者:Ellen Lerner Rothman


出版社:天下文化

這是我最近看的一本書,它的副標題是:一位哈佛醫學生的歷練。

裡面有相當多地方,重新思考醫病關係:過去醫生有相當大的權威,可以替病人決定,如何的診療方式對他最好;然而現在強調病人重於醫生,將病人置醫生之上。兩種角色之間似乎巧妙的轉變了,但實質上,醫生仍會運用專業知識,引導病人到他希望病人所做的決定上。

對於現代醫療科技的進步,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質疑:「身為醫療照顧者,實在很難不採用可以救命的技術,而讓病人只接受簡單、非侵襲性的急救方法,然後死亡。不經過一番奮戰就放棄病人,實在不容易做到。死得有尊嚴,在醫院裡並不常見。」(註一)……「也許當病人的生命有可能被延長時,死得有尊嚴這件事就變得完全不可能。」(註二)另一個充滿諷刺感的實例,發生在同一頁裡,在急救一個病患的過程裡,當所有人員忙著準備各種器材,並開始急救時,護士突然衝進來大叫,說:「他是
DNR(拒絕心肺復甦術)的!」

在病人尊嚴和延長生命之間,到底要怎麼拿捏,其實永遠也找不出答案。在科技愈來愈進步,我們的壽命愈來愈可以延長時,失去的是不是尊嚴,及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權?如果有一天,我們可以活到二百歲,但約九十年的時間只能躺在病床上,這到底是好,還是不好?

身為一名女性,作者也以一些篇幅描述了她至產科實習的心情:「……那些男人只會坐在那裡,要不然就是睡覺,把陪伴太太渡過生產疼痛的任務全權交給護士。……協助進行剖腹產手術,但我實在無法適應,因為不僅場面血腥,而且很難跟得上。……為了求快而切開的子宮開口,通常都很難修復,而持續的產後子宮出血會讓情況更加複雜。……儘管有新生的喜悅,但我發現要在一旁觀看孕婦生產並不容易。當產婦用力掙扎著要把寶寶從產道擠出來跟世界見面的同時,卻在產床上便溺的景象,實在嚇壞了我。分娩時出血量之大令人驚駭,而骨盆腔檢查次數之多也教人尷尬。」

最後,作者下了一個結論:「一團糟的噁心景像令我深感困擾,因為我也會有臨盆的一天。……我在這些女人身上看到了自己。」(註三)身為一名女性讀者,我的確為她的描述所震憾;同樣的,我沒有辦法想像,如果有一天我身歷其境,那會是怎麼樣的樣子。(而且我覺得這麼恐怖的景像,還是不要經歷比較好

書中隨時可見,作者身為一名醫師的省思,但也用了一些篇幅形容醫師的生活,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愜意;甚至有一位極優秀的外科醫師,即將於隔年升住院總醫師,卻自殺而死。作者也提到:「如果你的私生活一團糟,就算你是個好醫師又怎樣。……你慢慢被榨得精疲力竭,很容易就會失去人生的方向。哪一個外科住院醫師有時間去精神科門診掛個號的?……就算可以,在那種氣氛下,你永遠無法開口說,自己需要請假去看醫生。比較悲哀的是,他是那麼沮喪,卻沒有人注意到,而且他也沒有可以求助的對象。那才是真正令人哀慟的地方。」(註四)

我相信像作者這樣時時反省深思的好醫師不少,但不關心病人的醫生也處處可見,在一堆醫學專業名詞前,我們似乎只能自求多福;並且期許有更多像作者這樣的醫師出現。

後記:作者目前在亞利桑那州的印地安人保留區服務。

註一:見書
345頁。
註二:見書346頁。
註三:見書第23章。
註四:見書第31章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y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