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穆罕默德.尤努斯(Muhammad Yunus),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,讓全球一億人掙脫貧窮輪迴。
第994期的商業周刊,有關於他的專訪,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詳細內容,以下是我的摘要。
1940出生於富裕的珠寶商之家,尤努斯的前半生相當順遂,不但在美國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,並且任教於美國的大學,在美國娶妻,他的人生,看來相當的完美。
但在1971年底(尤努斯32歲),孟加拉宣布獨立,尤努斯回到祖國,就此改變他一生的命運。
舉目所見的貧窮及悲慘,尤努斯開始覺得無力,他覺得他所學的經濟學,只是在課堂上,給學生的完美理論;但當他試著走入鄉村,要用所學扭轉貧窮者命運時,身邊的人卻又認為要講的是巨型理論,尤努斯努力的微型貸款,不過是浪費時間。
在1976年尤努斯創辦鄉村銀行前,沒有銀行願意在孟加拉的鄉村設立據點,也沒有銀行願意將錢借給沒有任何擔保品的窮人。
尤努斯相信,一旦有人願意借錢給窮人,他們是有信用的,因為他們知道,唯有靠著信用,才是他們走出貧窮的機會。
在尤努斯的努力,以及自願擔任保人的情況之下,銀行總算願意借錢給窮人;然而,長達兩年的時間裡,即使窮人百分百還款,銀行仍然不肯和窮人直接打交道。
1976年,尤努斯說服孟加拉農業銀行,設立鄉村銀行實驗分行,一年後,該分行的貸款業務累積了五百位借款人,還款比率超越99%。這個制度,是以5人互保,一起鼓勵對方按時還款,才能在下一個年度,增加借款的額度。
1983年,尤努斯從政府手中取得銀行執照,鄉村銀行正式獨立。然而也在這個時候,妻子因為不願意在孟加拉這樣的地方,將女兒撫養長大,決定和尤努斯離婚,回到美國。
不僅提供窮人借貸平台,尤努斯進一步以該平台推動孟加拉人民的民主、教育、健康觀念。例如:任何加入鄉村銀行的人都需使用乾淨的水,小孩必需接受教育,並鼓勵投票。
尤努斯名下沒有車子、房子,他認為,經營企業以賺錢為唯一目楆,是對人性的最大限制。而慈善事業無法解決貧窮問題,卻讓我們逃避去擔心窮人的責任,它有時會蒙蔽了我們的良知。當接受訪問時,採訪小組對他最深的印象,就是他一連三天,都只穿著平價涼鞋,及不到台幣一百元的孟加拉傳統細格麻紗立領襯衫。他為商周讀者寫的一段話:「To the readers of Business Weekly, we can create a poverty-free world」
同時,商周做了一份關於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名單,其中有好幾位為社會公義奮戰到底的知識菁英,雖無政治權位,卻也能改變世界。
2007年的開端,用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,希望點燃大家心裡小小的光明面,很多事情,即使我們只是小市民,還是可以盡自己的心力;例如,當全世界都在為全球暖化吵得不可開交,指責這個國家那個國家不願意簽署京都協議書時,我們也可以自己隨手做環保。
Nobody could be somebody, if you want.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