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一部還不錯的電影,英文片名叫”homeless to Harvard”,中文片名我不清楚,因為我是從中間看的。整個故事的大意是,一個住在中途之家的女孩子,以兩年的時間念完須費時四年的高中,拿到紐約時代雜誌的獎學金,順利完成夢想到哈佛去念書。她的母親已經過世,父親又因吸毒在坐牢,當她滿十八歲的那一天,她真的成了無處可去的女孩子。

劇中好幾個片段都讓我相當感動:

她跟她的好朋友說:「我不想靠糧票或是賣淫才能夠活下去。」

高中時因為全校第一名,得到去哈佛參觀五天的機會,她站在哈佛校園裡,看著陽光下的哈佛學生們,有人在階梯上拉著小提琴,有人坐在長椅上討論功課,她看著來來去去的哈佛學生們,心想:「我和他們有什麼不同?」「我必須多努力,才能像他們一樣?」

紐約時代雜誌獎學金的決選上,她有一小段話讓我印象深刻:「人們總是在挫折中鑽牛角尖、怨天尤人,但卻忘了去思考,到底是那些微小因子的累積,造成今日的挫折。所以永遠也沒有辦去去改善這個令人沮喪的現狀。」

高中畢業典禮/獎學金頒獎典禮上,一個記者問她:「妳曾經必須住在地下鐵,撿食垃圾桶為生,妳對此感到sorry嗎(不好意思,我想不出這裡的sorry翻成什麼詞比較恰當)?」她回答:「不,這本來就是我人生的一部分。因為這樣的處境,我知道我沒有退路,因此每一件事我都必須用盡我所有的潛能,因為我知道我沒有退路。」

這是某種程度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嗎?我不知道,不過我倒是聯想到一些追求自我實踐的書,例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(註1)、傷心咖啡店之歌(註2)等等族繁不及備載。

康健雜誌第61期(註3)中有一篇文章,是作者到印度垂死之家服務的經過,中間有一段講到,其實在服務的過程中,也是某種程度對自我的挑戰;例如本來有義工不敢碰觸老人的手,因為會讓他聯想到死亡。但是在服務的過程中,漸漸能夠克服自己心裡的恐懼,進而讓自己的眼界或想法,和以前有迥然不同的視界。這一篇文章讓我相當的感動,因為從極為生活化的例子中,我們也可以追求,我們個人的某種成就(當然,這裡的成就和社會成就的定義完全不同)。

這算是一種生活禪吧?從生活中學,從做中學。

我大四的時候,曾經選修過一門課,叫「禪宗」,上些什麼我已經不太記得了。我曾經於課堂及作業裡,重複提過一個問題而我不自知,但這個問題是什麼,我也不記得了。應該是如何達到涅槃的境界之類的問題吧(註4)。

我只記得,當時老師說我重複問了這個問題,顯見我對這個問題,有一定程度的重視或焦慮。因為他曾經說過,唯有徹底的沈淪(註5),才有辦法達到一個悟的境界。因為佛陀成佛之前,也曾經經歷過一連串的經歷,他和女人同居,並有了一個小孩;他去成為商人的左右手……(註6)

老師的沈淪指的是什麼,其實應該不只是負面的意義,例如非得要吸毒或是喝酒,才叫沈淪。不過另一方面,我想應該是指人性中所有的黑暗面。只是以觀察或置身其中的角度,我不得而知。但我承認,這的確很難,因為不是大悟,便是自己不自覺的置身其中,再無清醒的時候。

他說這段話的時候,眼裡有某種神采,我們不清楚有什麼意義;陽光從百葉窗縫裡斜斜的照進來,在地上,也在他臉上,構成了一些陰影。



註1:保羅
科爾賀著,時報出版。這本書相當淺顯好看,內容也有相當的故事性。

註2:朱少麟著,九歌出版。我認為書中的每個人都在追求某種程度的自我實踐,例如吉兒是個相當“社會化”的女子。而作者最後讓馬蒂死亡,也在某部分上暗示了一種最終的追尋結果。

註3:
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content/061/061220.asp

註4:我禪宗不算修完,甚至一些理論我也沒辦法說全,只能粗淺的解釋:在禪宗(或是整個佛教來說),涅槃並不是指死亡,而是相對於輸迴說的,在生命的修行過程中,達到一個圓滿完美的境界,即可稱之為涅槃。而禪宗講求「悟」這個字,尤其是頓悟,是說不一定要念佛經多少,懂道理多少,可能在某個當下,思緒豁然清明開朗,即可見性成佛;然而,
在悟的基礎之後,必須不退轉才行。

註5:這裡的沈淪,意義並不限於墮入風塵,或是作奸犯科而已。應該把所有歸於黑暗面及負面的,都歸於其中。

註6:關於這個說法來自一本傳記,為志文出版社的流浪者之歌;不過作者並沒有以宗教的角度去詮釋佛陀如何成佛,反而是以一個世俗化的角度,寫一個人如何經歷過人生種種喜怒哀樂後,達到一個心靈圓滿的境界。

 

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ytsai 的頭像
    iytsai

    字戀狂

    iy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