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吳祥輝

出版社:遠流

如果只是一般的旅遊書,那麼就不需要在這裡介紹了。

雖然是描述去芬蘭旅行發生的事,但是這本書的重點,並不是在告訴你,芬蘭到底有多漂亮,芬
蘭到底有多好;相反的,作者在讚嘆芬的制度或某些東西時,會回過頭來想,如果是台灣,我們要怎麼吸收這麼棒的經驗?

如果提到吳祥輝,大概沒什麼人知道他是誰;如果講到拒絕聯考的小子,可能六年級以上的朋友,就會有點印象。

在這本書中,作者就有提到教育的部份:芬蘭這個國家,母語為芬蘭語佔人口 93%,瑞典語則是 6%,原住民佔 1%。不管母語為什麼,芬蘭文和瑞典文都是義務教育內必修,英語則是小學二年級開始學起。

雖然至少三種語言,可是芬蘭小朋友的課業其實很輕鬆,只上半天(到下午二點)。

以課本的品質來說:課本的內容,不僅彩色印刷,每頁都有漂亮的插圖,非常新穎,也很時事化,例如教減法,就把世界上世界上著名的高樓建築物,通通放在一起,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,也同時開拓了對這個世界的了解與認識。可是我們的數學課本,卻永遠停留在小明與小華的應用題。

至於英文教科書,著重在講英語,學到的東西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到的,例如一年級是水果,動物,漁夫,書本,和歐元;二年級是玩具,漢保,水果,蔬菜,動物,和用具,三和四年級認識芬蘭與世界,五年級以戶外生活和旅行為主題......

除了教育之外,書中也一再提到 "芬蘭識別" 這個名詞,芬蘭是個命運多舛的國家,先後被週圍的大國控制甚至統治,可是芬蘭卻還是在這樣的逆境中,培養了一個國民高度凝聚力的國家,作者反過頭來問:台灣的芬蘭的命運很像,為什麼台灣沒有辦法培養出台灣識別?教育是根本,如果教育不鼓勵原創,那麼自己的作品,可以找出多少特殊可供辨別處呢?

這本書看完後,會有很大的省思,推薦給大家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y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