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你快樂嗎?
第 1000 及 1001 的商周,分別介紹了兩個快樂指數很高的國家:1000 期裡介紹的是不丹,而 1001 裡介紹的則是丹麥。
根據各國的主觀快樂或生活滿意度調查,英國新經濟基金會(New Economics Foundation)以一套計算模型,來算出世界快樂國家的排名。
第一名丹麥,而第八名則是不丹。
介紹第一名的丹麥,我們可以理解;但是,為什麼要介紹第八名的不丹呢?
在前十名的排行中,不丹的人民平均年所得只有 1400 美元(世界排名第 152),遠遠不及前十名中,最低的 20200 美元(巴哈馬,快樂排名第 5)。(台灣為第 63 名,平均年所得 27600 美元)
這樣的數字,自然令人好奇,也突顯出,財富不一定能夠買到快樂。
這兩個國家的共通點,在於:致力追求社會公平,在本國之內,貧富差距相當的小,王室與平民間幾乎沒有差別;此外,對於自然採取尊重的態度,並且重視環境保護,是這兩個國家的另一個共通點。
關於不丹:人口 67 萬人,面積約為 1.3 個台灣。
全國禁菸,禁塑膠袋進口,全國採行免費醫療以及免費就學(從幼稚園到十年級)。在教育方面,除了城鄉的人口差距外,教材及軟硬體幾乎一致,小學生的就學率高達 97%。若是成績優秀,政府也會以公費讓國民出國留學;而留學生學成後,選擇回母國服務的比率,高達 99%。當然,隨著教育的普及,高學歷年輕人缺乏發揮的機會,這是下一個階段的大挑戰。
不養軍隊,不買武器,國王吉莫(Jigme Singye Wangchuck)的策略,是以外交與經濟合作,來換取印度和不丹同一陣線。
對待環境的態度方面,不丹的森林覆蓋率達 72%,為亞洲第一;全國的土地,有 26% 為國家公園;全國採水力發電,並有 71% 水力發電出口,為收入來源之一。不丹放棄了山中的珍貴礦石,只為了保育林相,甚至在山中溪裡釣魚都是非法的,目的在於保護稀有的喜馬拉雅出系魚種。
旅遊收入占不丹國家歲收兩成以上,是第二大收入來源,但是不丹每年限制外國遊客入境旅遊數量,而且每人每日兩百美元(含食宿及嚮導費,不含機票)。
這裡沒有人炫耀財富,國王皇宮甚至比許多民宅小;政府清廉,一切決策,以全國人民的快樂為施政最終目標。
然而不丹的生活並非如想像中完美,一天三餐中,肉類仍然十分稀有。然而,追求快樂的國家,才是最偉大的國家。
鏡頭轉到安徒生的故鄉。
丹麥民謠:我們的山只是小丘,但丹麥人快樂的接受。也許海外有更美的土地,但丹麥把櫸樹成長的地方當做家......
丹麥人民之父葛隆:也許別人的山裡有更多礦藏,但我們窮人小屋裡麵包也不少,這裡沒有人擁有太多,更少人擁有太少。
關於丹麥:人口 540 萬人,面積約為 1.2 個台灣。
國民平均年所得:34600 美元。即使送報生都能拿到月薪新台幣十幾萬元,這是一個沒有窮人的國家。但是丹麥是個典型的三高國家-高收入,高福利,高稅收。所得稅率高達 50~70%,這些稅收被大舉應用在社會福利與教育上。在這裡,沒有滿街的名車以及名牌。
稅收這麼高,為什麼沒有人逃稅避稅?普遍國民認為,有能力的人,就應該幫助能力較差的人,繳稅則是一種該負的社會責任。
而願意繳稅的背後,也來自一個值得信賴的清廉政府。皇室預算可以上網隨時查閱,丹麥皇室支出是英國皇室的四分之一,女王甚至有時自己去超市買東西。對丹麥人而言,最有權有和最沒有權力的人距離很小,是一個非常平等的社會。
生病,有社會福利系統,失業,也有社會福利系統,甚至可以參加免費的職訓,讓丹麥人民得以有尊嚴的找喜歡的工作。
貫徹平等精神,丹麥不選模範生,十二歲以下沒有成績單,學期末發回家的成績單,是一張紙內分為四格,分別為最擅長的事,最喜歡的事,最希望學習的事,以及最討厭的事。沒有成績單,也相信職業不分貴賤,丹麥人從小就學習,在不同的學習領域中,開發自己最大的興趣。
從小學到大學學費全費,十八歲以上還可領生活津貼;在丹麥,進私立學校並非象徵貴族,而是去學習特殊才能,政府補助 75% 經費。終身學習的口號,在這個國家也落實到極致。
以上內容只是節錄,還有更多的內容,不在這邊繼續囉嗦下去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,相信你會和我一樣有感觸,甚至被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及政策所感動。
全站熱搜